我知道你们很急,尤其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下想通过自雇啊,投资啊,空壳公司来新加坡获得身份的人,但你们先别急。要是我把这篇叫做《揭秘|新加坡人力中介不会告诉你的事》,估计能刷爆小红书哈哈哈。我只能讲,签证让我看到了新加坡政府法家体制下的另一面,当然这一面还包含 PR 申请等,你不能说祂没标准,但标准都很 interesting。主要还是一个黑箱来操作,在里面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,不过,有迹可循。而我下面要讲的就是那些中介不会说的,甚至大概率都不知道的事。
先说和餐馆最息息相关的 WP/SP。通过走访和打听下来,一个新开的餐饮品牌,无论是国内品牌出海,还是像我一样从零做起,想要在开业前低成本的完全合法地搞定签证,基本不可能,尤其是做中餐。
为什么我会这么说?参考 MOM 的计算器,在全公司 35% 外国人配额的前提下,9 个 local ,指 SC+PR 或者说满足条件的马来西亚或者 NAS(台湾人和香港人来你这里洗盘子嗯) 工人,你才能换出一张不限制国籍的 SP,而 WP 对中国人有额外的限制。要给中国人的 WP 需要 12 个本地人头才能换到 1 张 WP。并且这些人头,按照规定至少是以本地最低工资 1600 SGD 交了 CPF 3 个月后,才能在系统中刷出配额。
这里面政府的 WP Online 犯了一个算法上的边界条件错误(或者有意为之?)。它的配额计算类似于统计过去三个月符合条件的 CPF 提交记录平均值来判断是否满足条件。如果你的公司刚成立小于 3 个月,则获得配额是没必要至少交满 3 个月的。比如第一个月你就交满了 9 个人头,那么 SP 的配额会在这个月最后一个周末刷出来,你就能用这个来给你的员工申请签证了。

本质上,这是新加坡政府给本地人(SC+PR)提供的一种灰色收入方式,是的我可以很直白的说这就是个官办灰色市场。我在考 FCS Level 1 的时候,同班的新加坡人直接问我能不能底薪入职,提供人头给我拿配额。这个人头市场非常的大,毕竟每个公司多多少少都会养一些人头来维持配额。一个人头最低的价格目前是 1600*37%=592 SGD (CPF)一个月(事实上远高于这个价格),这还得是关系硬、肯配合的人。新PR 的成本稍低一点,但更难找。
当时我的餐馆差点就夭折在这上面了,因为公司没签证配额连厨子的签证都申请不了。得亏这不是你们说的什么新加坡互联网教父关系广么,靠自己的身份,股东的身份,还真招了财务(我一个档口我真招了个财务我都觉得离谱),才获得了 SP 的名额保底。即便是我这种关系网加厚脸皮,一个月纯人头配额的开销都有 2500 SGD(只不回收公司交的 CPF 部分),了解到其他开餐饮养签证配额的,有的开销是我这数倍以上。
而且说实话,你见过多少本地中青年在食阁干活的?不管是高端餐厅还是普通档口,十个餐饮老板里有十一都会告诉你:能不招本地人就不要招。太贵、难伺候、还留不住。反过来,本地人也不会来餐饮行业打工——钱少事多,太累不值,除了 80 岁老头老太。所以你看,在新加坡,除了鸡饭鱼丸面等这些「本地美食」之外,非本地菜系的餐馆几乎都是靠「外国员工」在撑着。
那么你肯定就好奇了,市场上有这么多外国来的雇员在餐厅工作,他们都有合法签证吗?这就涉及到了第二种至少保证短期内能合法入境工作的方式,挂靠。
在我厨子签证还八字没一撇(下篇会讲他的故事)的时候食阁三番五次的催我开业,逼得我差点就走上了这条路子。在 MOM 的签证配额计算器里面,建筑行业 1 个 Local 是可以提供 5 个人头的,还没有国籍限制,因此这一行业的 WP 配额非常充裕。大多数的人力中介会提供 WP/SP 挂靠到建筑行业让你的人可以先合法进到新加坡来。价格上不同的中介从 2500~3300 SGD 都有,并且还要收取一部分所谓的押金。如果想找服务行业(餐饮就属于服务行业)的 WP/SP 挂靠,价格则会更高。我接触的报价 WP 起步就是 3200 SGD,SP 要 3500 SGD。雇员持有这种签证能合法入境工作,但给你打工是「不合法」的。是的,一旦要查,还是都得死。而我们的 SFA 嘛,你看头条集体食物中毒那事就是这样,你不闹大,他们一般也懒得管。我个人是觉得 SFA 还是心里有点AC数的,如果严格执法新加坡餐饮就都别做了,天天鸡饭鱼丸面拉倒,本地人根本看不上这些所谓的「低端工作」,只能靠外国劳工。

那…那你一毛不拔连挂靠的钱都不想出怎么办。也不是没办法,现在免签的政策下,大把靠着旅游签来新加坡住宿舍把活先干了再说的。市面上餐馆的外籍雇员,尤其是新开业餐厅的中国籍雇员,说 90% 都是旅游签那还是夸张了,但 60%~70% 大差不差。而且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一点是,即便是免签,靠着入境小白卡上的那个 Short term visit pass no 去 ICA 网站还可以再申请最长一个月延期。也就是说极端情况下,这个人能合法在新加坡呆满 2 个月。就是合法呆不代表能合法工作,工作 = 犯法,但就像上面所说的,灰色地带它民不报官不究啊。那么 2 个月之后怎么办,嘿这就要讲 21 世纪初欧美年轻人穷游东南亚最喜欢的那套 visa run 了。你看这不是巧了么,马来西亚它也免签啊。马来西亚新山一日游,回来又有了新 Visa。不过我要说的是这条 visa run 的路子现在也是越来越窄了,你真呆满了在期限最后一天去陆路关口 visa run 大概率是回不来的,或者会被人工审核。SFA 是 SFA,ICA 可不是傻子。
那既不想通过挂靠「非法务工」,又不想通过旅游签「非法工作」,SP/WP 名额搞不到,EP 门槛还高得很怎么办?嘿还是有办法的,一般中介也不会提甚至都不知道,属于比较野路子的 TEP/TWP 就是这类。通过在国内注册一家公司,左手倒右手的「外派」员工来获得最长可达半年的培训签证,既不占用任何配额又允许在新加坡合法的为你工作。续签嘛肯定是没法续签的,但这不提供了半年缓冲期可以折腾么…就是这条路子我了解到用得最多的是老板们养的那啥,你懂的。
回到我的开店经历,即便靠着关系网和厚脸皮,花钱「养」出了 SP 的名额,但真正落地执行时,我其实并没有用到这个名额,反而是这个名额让我得以一窥 MOM 那层笼罩在 EP 审批机制之上的迷雾,似乎触碰到了其中一丝隐秘的脉络。最终我的厨子赶在开业前 4 天速拿 EP,成了食阁里面少数几个手持 EP 的厨子之一。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,包括很多人关心的自雇签证小窍门嘿,请听下回分解。